ENGLISH

教育的意義在于喚醒智慧,培養(yǎng)自由而完整的人

發(fā)布時間:2020-12-18

吉杜·克里希那穆提(Jiddu Krishnamurti),印度哲學家。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,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家。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。他一生走訪全球70個以上的國家演講,他的演講被輯錄成超過80本書,并被翻譯成超過50個國家的語言,被印度及當代的佛家學者認為是現(xiàn)代龍樹再來及當代的涅槃阿羅漢。

1

傳統(tǒng)教育帶來的心靈遲滯

如果一個人環(huán)游世界,他將注意到,不論在印度、美洲、歐洲或是澳洲,人的本性是多么地相似。在學院、大學里,情形尤其如此。我們好像在用模型制造一種人的典型——以尋求安全感、成為重要人物,或盡可能少思考而過著舒服的日子,為其主要關心的目標。

傳統(tǒng)的教育,使獨立思考變得極端困難。附和隨從導致了平庸。如果我們崇尚成功,那么要異于眾人,或是反抗環(huán)境便非易事,而且可能是危險的。想要成功的動力——追求物質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,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、尋求享樂的欲望——這整個過程都阻礙了“不滿之情”,遏止了自發(fā)創(chuàng)造,滋生了恐懼,而恐懼,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。隨著年齡的增加,心靈便冷漠遲滯了。

當我們尋求舒適時,通常會在生活里找出一處最沒有沖突的安靜角落,于是,我們便懼于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。這種對生活、對奮斗、對新經(jīng)驗的恐懼,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神。我們一切的環(huán)境教養(yǎng)與教育都促使我們不要異于他人,惟恐自己的思想與社會上的模式相左,使我們對權威和傳統(tǒng)給予錯誤的尊敬。

但什么是生活的意義?我們?yōu)楹紊?,為何奮斗?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,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,變得更能支配他人,那么,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。如果我們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,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,或成為沉迷于某種知識的專家,那么,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。

2

教育的任務在于培養(yǎng)完整的人

無知的人并不是沒有學問的人,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。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、知識和權威,借著它們以獲取了解,那么他便是愚蠢的。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,而自我認識,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。因此,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,因為整個生活匯聚于我們每個人的身心。

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,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、知識,這是任何懂得閱讀的人都辦得到的。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,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,它無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。這些沖突和混亂,是由于我們和他人、事物、概念之間差錯的關系而產(chǎn)生,除非我們了解這些關系而改變它們,否則,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,各種技能的獲取,都只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。

人的生活,絕對不能附和于某種學說,不能強行納置于框架之中——不論這框架構想得多么高貴。因為一顆僅僅被訓練來接受知識的心,無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與奧妙,以及生活中的深淵與峻嶺。當我們依照一套思想學說,或依照某種特定的規(guī)律,來訓練我們的子女:我們教他們限制在種種不同的領域內思考,便是阻止他們發(fā)展成為完整的男女,使他們沒有能力做明智的思考——也就是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面對。

因此,教育并非只是獲取知識,聚集事實,將之編集匯合;教育是把生活當作一個整體而明白其中的意義。教育的功用在于培養(yǎng)完整的人,具有智慧的人,而智慧是對于根本事物、現(xiàn)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。所謂教育,便是在自己以及別人身上喚醒這項能力。

3

教育是了解孩子的原本如是,

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

正確的教育,在于了解真實的兒童(the child as he is)而不將我們認為的他“應該如何”加諸他的身上。將他圍困于“理論”的框架里,是鼓勵他的順從附和。如此會滋生恐懼,在兒童的心中產(chǎn)生了“他的真面目”和“他應該具有的面目”之間的不斷沖突;而一切內心沖突,都會向外表露于社會。理論,是我們了解孩子,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實際障礙。

一個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,并不通過某種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。假如他愛孩子,他便會觀察孩子,研究孩子的傾向、性情和他的特性。惟有當一個人不愛孩子的時候,才會把某種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,因為如此一來,由于要求孩子成為這樣的一種人或是那樣的一種人,一個人的野心便借著孩子而獲得實現(xiàn)。如果一個人愛的不是理論,而是孩子,這時才有幫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。

譬如說,如果一個孩子撒謊,那么把“誠實”的理論擺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?我們必須找出他為何撒謊的原因。要幫助孩子,我們必須花費時間去研究他,觀察他——這就需要耐心、愛與關懷。然而,一旦我們沒有愛,沒有了解,那么,便會把孩子強迫納入我們稱之為理想的某種行為模式中。

理論是一種方便的逃避方式,遵循理論的教師無法了解他的學生,無法明智地處理他們的問題。對這種教師來說,未來的理論,“應該如何”是比眼前的孩子更為重要。理論的追求,排斥了愛,而缺乏了愛,任何有關人的問題,都無法獲得解決。

正確的教師不會依賴某種教育方法,他會對每一個個別的學生加以研究。我們與孩子、少年的關系,處理的并非是那種可以迅速加以修補的機械,而是易受影響、變幻不定、敏感的、恐懼的、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。要處理他們的問題,我們必須具有深入的了解,以及忍耐與愛的力量。缺乏這些東西時,我們便求助于迅速而簡易的補救方法,希望由此獲得神奇而必然的效果。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力,如果我們的態(tài)度和行動都是機械化的,便會在使人為難,且無法以機械式的回答來解決的問題之前退縮,而這就是我們教育上的一項主要問題。

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,使他們從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——它們引起太多的痛苦中解脫的話,那么我們每一個人便要開始改變對待孩子的態(tài)度,以及與他之間的關系。父母和教育者,借著他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幫助孩子自由,使他如花一般地綻放于愛與善良之中。

4

教育植根于愛,而非紀律與權威

為了政治上和工業(yè)上的理由,紀律成了目前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,而由于我們想獲取心理安全的這種欲望,我們便接受了各種形式的紀律,且加以實行。紀律保證可以帶來某種結果,但紀律的危險之一,是制度變得比制度下的人來得更重要。

紀律是控制孩子的一種簡易方法,然而,紀律并不能幫助他了解生活中的種種問題。以強制為手段的教育既無法幫助我們了解孩子,也無法建造一種沒有分離和仇恨的正確社會環(huán)境。正確的教育,依賴于對孩子的愛。

正確教育,意指自由與智慧的培養(yǎng),然而,如果存在了任何形式的強制行為,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懼,則這項培育為不可能的事。

我們年輕時,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里,恐懼便滲入大部分人的心中。父母或教師都沒有耐心、時間或智慧,去驅散我們童年時本能上的恐懼——當我們成年時,這種本能上的恐懼便支配了我們的行為和判斷,制造出許多問題。正確的教育,必須考慮到這項恐懼的問題,因為恐懼扭曲了我們對生活的整個看法。解除恐懼,是智慧的開端,只有正確的教育才能使人解脫恐懼的束縛而享有自由——只有在自由之中,深刻而富有創(chuàng)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。

正確的教育,鼓勵孩子對他人尊重體諒,而無需任何的誘餌或威嚇。如果我們不再汲汲求取即時可得的成效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:教育者和孩子皆可從恐懼懲罰和渴望獎賞,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強制行為中解脫。然而,如果在人與人關系中有權威存在,則強制的行為將無法終止。

5

正確的教育來自我們對自身的改造

對于真正關懷教育的父母和教師,其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培育一個完整的個人,要做到這件事,顯然教育者本身必須是個完整的人。所以,正確的教育至為重要,不僅是對于年輕人,對于年長的一代也一樣——如果他們樂意學習,而不僵固于行為軌道中。我們本身的問題比傳統(tǒng)上所說的應該如何教導孩子更重要,如果我們愛孩子,我們將會留意,使他們受教于正確的教育者。

孩子是“過去”和“現(xiàn)在”兩者的產(chǎn)物,因此他已經(jīng)受到了限制。如果,我們把自己的環(huán)境背景傳遞給他,就會使他和我們的限制永遠延續(xù)下去。惟有了解我們自己的限制,而且由此解脫,我們才會有根本的改變。倘若我們自己仍在限制之中,卻討論著什么才是正確的教育,這是毫無益處的。

要了解一個孩子,我們必須在他游戲時觀察他,在他種種不同的情緒下研究他。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偏見、希望和恐懼投射到他的身上,或是塑造他,使他適合我們欲望中的類型。如果我們不斷地以自己的喜好與厭惡來判斷孩子,必然會在我們與孩子的關系中,或孩子與世界的關系中,制造出種種的藩籬與障礙。不幸的是,大多數(shù)人希望以一種使自己的虛榮或個人的特殊反應獲得滿足的方式,去塑造孩子。我們在具有排斥性的占有欲與支配欲中,獲得了種種慰藉與滿足。

了解這項艱澀而復雜的支配欲非常重要,支配欲有許多微妙的方式,而且它根深蒂固地自以為是。在無意識中,那種隱含有支配欲的想幫助他人的意圖,是很難被了解的。有了占有欲,愛能存在嗎?那些我們想加以控制的人和我們之間會有心靈的溝通嗎?支配欲,是利用他人以達到自我的滿足,而一旦我們利用他人,便沒有了愛。

有了愛,便有了尊敬,不僅是尊重孩子,而且是尊重每一個人。除非我們深深地有感于這個問題,不然我們將永遠尋不出正確的教育方式。僅僅技術上的訓練必會造成殘酷無情,而為了教育孩子,我們必須對生活的整體運行有所感覺。我們所思、所為、所言,關系至為重大,因為它們造成了一種環(huán)境,而環(huán)境不是幫助了孩子,便是阻礙了孩子。

因此,對這個問題至感關切的人必須著手于了解自己,才有助于社會的改造;我們要把建設新的教育當作切身的責任。如果我們愛孩子,難道不會找出一條終止戰(zhàn)爭的途徑嗎?然而,如果我們僅僅使用“愛”這個字眼,而缺乏“愛”的實質,那么這整個人類悲慘處境的復雜問題將繼續(xù)存在。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在于我們自身。我們必須著手于了解自己與他人、與大自然、觀念、事物的種種關系,因為欠缺了這種了解,便沒有希望,沒有方法足以走出沖突與痛苦之境。撫育孩子,需要明智的觀察和留意,專家以及他們的知識永遠無法取代父母的愛。

正確的教育來自我們自身的改造。我們必須再教育自己,不要為任何主義——不論這主義是多么富有正義,也不要為任何意識形態(tài)——不論它對于世界的未來幸福多么富有希望,而互相殘殺。我們必須學習憐憫、同情、知足,尋求那至高無上的真實。因為,惟有如此,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拯救。